祁阳文昌塔
点击次数:1120次 2020-10-20 14:52:34
【文物年代】 清
【简介】 祁阳文昌塔,坐落在祁阳县城东区的湘江之滨、祁阳师范和祁阳一中西侧,与著名的浯溪碑林隔江遥相对峙。祁阳文昌塔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当时担任铜仁知府的祁阳籍官员邓球依形家之说,为使文风不泄,倡议在位于城东湘江岸边的"万卷书崖"上兴建文昌塔,以期祁阳人才辈出。塔从规划营造,到庀才鸠工,十年未就。至万历十二年,于建塔同时兴建书院。万历十六年书院落成,名曰"文昌书院",提学使管大勋作《文昌书院记》,当年塔亦竣工。兹后,邓球复于塔之右侧筑小洞名梅花洞,读《易》其中,撰《理学宗旨》等书。明熹宗天启年间,邑人陈荐(明朝后期官员,累官吏、刑、户部尚书,河漕总督)之子陈朝鼒见祁邑文风日盛,唯恐后世学子或将才超过其父,认为有损其父之声誉,扇动族人将塔拆毁,顷刻之间宝塔毁于一旦。清高宗乾隆十一年(1746年),祁阳贤达陈大受(清朝第一位湖南籍宰相)在安徽巡抚任上,一次回乡游万卷书崖,忧故园学风日下,说文昌塔"于阖邑文运有裨",为振兴之计,概然捐助俸银1500两,嘱县令主其事,并向乡绅募捐重建文昌塔。聘衡阳大匠王宪章等详细规划,精巧设计,于是年二月动工兴建。塔身采用衡阳特产毛砂石,塔基用祁阳本地青石。经全县官民同心协力,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二月竣工,历时三年建成。 祁阳文昌塔是国内文昌塔中保存较为完好、文化功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处,也是湖南省内仅有的四面抱厦式结构的砖石塔。文昌塔座东南朝西北,为七级八面楼阁式砖石结构,高36.68米,基座直径18.2米,每边长7米,底层以青石为基,二层以上为青砖砌筑,从下而上,逐层内收,内为拱顶。各层高度不等,每层各设四真四假共8门。全塔有巷26条,死巷1条,通门51条,假门2条,石阶环绕曲折,有如设计精巧的迷宫,初游者进入塔内,常常会迷路而找不到下上塔的出入口,从而使登塔游览变得趣味盎然。 全塔门楣及各处神龛均有精细浮雕,一层正门嵌"二龙戏珠"立体镂空浮雕石刻,上刻"文昌塔"三字,其余各层也均在内壁上嵌有对联、建塔记等碑刻。二至四层外有八方走廊,围以沙石栏杆,石栏上刻有鳌、虎的头形。其余设腰檐。各层的台边缘堞垛翘角,并塑有石龙,口含铜铃,风起时便发出叮当叮当的响声,悠扬悦耳,传至很远。塔内有中心厅六层,均置神龛。塔顶有宝葫芦相轮,用铁铸成,重11吨。整座塔拱斗出檐,石栏石瓦,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因年久失修,塔身已向东倾斜,2002年经过大修之后,目前保存状况完好。 塔取"文化昌盛"之意而命名,塔畔曾建有文昌书院;因塔矗立在临水而踞的"万卷书岩"之高阜上,承袭祁地千年文脉,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自古有"文章造化之托,文气汇聚之所"的盛名,被当地人视为本地人才辈出、文风旺盛的守护,是湘南远近闻名的古迹名胜。198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及位置】 祁阳县浯溪镇黄土岭村
【类别】 古建筑
【文物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