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资讯首页 > 新闻资讯 > 博物馆资讯

新冠肺炎疫情下博物馆的对策与实践

点击次数:2967次       2020-09-29 17:00:06       作者:admin       来源:文博中国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对各个国家、各个行业都产生了重要且深刻的影响。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曾表示,“新冠肺炎大流行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这次疫情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机构,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疫情之下,全国博物馆史无前例地长时间闭馆并采取了各种积极有效的“抗疫”措施。“后疫情”阶段,中国博物馆应当认真审视新冠肺炎疫情对博物馆行业的影响,及时回顾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思考博物馆的价值、使命,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博物馆行业

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使得全球博物馆遭受到严重的冲击,威胁了博物馆的财务状况和成千上万博物馆专业人士的生存生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的两项研究证实,约8.5万家博物馆曾闭馆,占到全球博物馆总数的近90%,全球近13%的博物馆可能永久关闭。在闭馆期间,许多博物馆加强了在线数字展览活动,并通过社交媒体来吸引公众,但由于能力或数字化技术水平有限,数字化并非对全球所有博物馆都是可行的,特别是一些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脆弱的地区。例如在非洲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只有5%的博物馆能够向其受众提供在线内容。可以说,新冠肺炎疫情在不同程度上给人们接触文化造成了困难和阻碍,对文化的传播和获取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如今,全球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历史遗迹和文化场所开始面对世界范围再次开放。在中日韩和德国一些博物馆率先恢复开放后,欧洲各国的博物馆与美术馆也相继开放。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阿尔贝托·加兰迪尼指出,博物馆恢复客流“有难度”,“因为要遵守社交距离规定并重新安排展厅内的参观路线,博物馆最多只能恢复往日一半的客流,但大多只能恢复三分之一。”国际博物馆理事会5月对1600家博物馆的一份研究显示,几乎全球所有博物馆(82.6%)预计解封后经营活动放缓,近三分之一(29.8%)考虑裁员,12.8%担心会不得不关门。这场疫情造成的危机将直接影响全球博物馆的运作,并引发博物馆的经济地震。


      得益于体制、政策等优势,我国多数博物馆并未出现大范围的资金危机。在疫情影响下,线下文化服务功能无法实现,但推动了云展览的开发建设和资源开放共享,各馆纷纷加强数字化展示和网络化传播,利用线上模式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教育产品。经历了疫情的社会公众在生活习惯、认知理念、信息获取方式、消费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这些变化也倒逼我国的博物馆行业转变思路,拓宽渠道,融合创新线上线下服务,不断满足社会公众需求。


疫后博物馆行业发展趋势

     从十八十九世纪的知识殿堂,到今天的公共空间,博物馆在适应、见证、记录、参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实现自身的变革与提升,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成为博物馆事业新业态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催化剂”。疫后博物馆将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以保证恢复开放后的公共安全;更加关注传播模式的创新;通过加强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等途径强化线上服务功能;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关注科研成果科普化;不断突破博物馆的业务范围和边界;拓展跨馆、跨行业合作;推进博物馆文化资源共享。



      为积极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农业博物馆业务发展的影响,增强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能力,农博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博物馆业务全面恢复。


      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构建高标准公共安全体系

      新冠肺炎疫情对博物馆应急管理能力和公共安全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闭馆期间,农博提升了馆区内和博物馆展厅的安防能力。随着疫情好转,及时启动了博物馆恢复开放预案制定工作,围绕博物馆员工健康监测管理、园区场馆防控工作等四个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升级了馆区公共安全管理标准及设备,安装了人脸识别、体温检测装置。目前已正式恢复开放,采取线上实名预约、错峰限流参观、出示健康宝等多项措施,实现安全有序参观。


      及时征集抗疫见证物,为明天收藏今天   

      疫情发生后,农博行动迅速,于2月底发布征集公告,面向全国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征集与抗击此次疫情相关的各种见证物、纪念物,以让其更好地发挥记录历史、宣传英雄、普及科学、教育社会的作用。


       创新传播方式,打造高质量线上公共文化 

      构建“云展览平台”,制作数字展厅系列。利用360°全景扫描、虚拟漫游等先进数字技术,线上为观众再现了包括农博基本陈列与专题展览在内的所有实体展览,并对现有线上展览的展示效果进行提升。疫情期间还举办了“抗击疫情全国农民书画作品网络展”。

拓宽优秀线上展览宣传渠道。推动“中国桑蚕丝绸文化展”等部分优秀线上展览接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拓展网上展览的辐射影响,加强对农博的宣传推广。


      设立数字文物藏品库和学术资源库。农博将馆藏精品及学术资源搬到了线上,打造开放共享的数字资源库。登陆博物馆官网可自由查阅大约2000件馆藏精品的图文介绍,浏览千篇学术论文、近百部书籍及学术期刊。


     开设微博、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账号。进行网络直播宣传,并将新媒体账号与已有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和APP组成多元化的宣传展示窗口。联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研究成果、文物藏品等,提高社会知名度。


      推出丰富的线上科普教育活动。开展网络课程视频共享、举办在线教育课堂,结合国际博物馆日、端午节等重大活动节点,为青少年特别策划“农博云课堂”和“云过端午”等线上社教活动,开启博物馆与青少年连接互动的新模式。已推出“农博云课堂”第一期10个课件和线上端午活动,受到广大青少年欢迎。


       挖掘文化潜能,实现多领域合作传播

      作为行业博物馆里为数不多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在农业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有着较为深厚的积淀,形成了一系列农业特色文化品牌。疫情期间主动出击,积极与媒体联系,利用自身品牌优势加强跨界融合创新,不断挖掘新的文化潜能。作为二十四节气申遗牵头保护单位,策划举办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网络视频会议的形式弘扬节气文化,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此外,还有与央视一套合作拍摄节气系列专题片;面向社会举办二十四节气文化作品设计大赛;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创办二十四节气国际文创在线工作坊等。


       开展学术研究,提升业务核心竞争力

      疫情期间,大力开展学术研究工作,设立四十余项馆级课题,积极支持申报国家级、部级重点课题和开展各类横向课题合作,强化学术课题研究的支撑和转化。培育学有专才、术有专攻、业内公认的行业领军人才,带动人才队伍素质全面提高,提升博物馆业务核心竞争力。


       增加室外展示内容,提升观众参观体验

      农博拥有优美的园林式环境,室外展园空气扩散条件好,且具有农事园、农具园、植物园等功能展示区,这也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前对室外景观进行了维护美化,进一步充实了室外展示内容,对园区内植物均加挂标牌,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可阅读扩展知识,提高了观众参观体验,凸显了博物馆特色。


      新冠肺炎疫情对博物馆产生的影响,有人用“关上了门又打开了窗”来比喻。这场危机之于中国博物馆,是冲击也是契机。随着有序恢复开放,博物馆应当把握好后疫情时期机遇,结合自身实际,精心谋划、拓宽思路,进一步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方式,不断实现自身的提升与变革,真正做到化危机为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执笔:于湛瑶  付娟  苏天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