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发展思考:研究型还是参与型?
点击次数:5822次 2023-06-06 16:09:00 作者:admin 来源:
研究型和参与型博物馆的建设思考
——关于青岛市博物馆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邱玉胜 史韶霞
研究是博物馆的基础工作,也是重要工作之一。建设研究型的博物馆可以提高博物馆的学术水平,发挥馆藏资源的效能,更好 地推进公众服务,并通过参与型博物馆的建设实现博物馆效益的最大化。青岛市博物馆近年来积极推进研究型和参与型博物馆建设, 以期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播,增强民族自信。
一、背景
青岛市博物馆(以下简称“青博”)作为青岛地方综合地志类博物馆和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在城市文化建设中一直发挥着“文化中枢” 的功能和作用。
以品牌为引领,开展常态化、系列化、定制化的社教活动;实施“展览项目负责人制度”,推进“展览+”理念纵深发展;预防性保护、文物修复、数字化管理多措并举,全面立体构建文物保护和藏品管理体系;自主创新、多方合作,推进智能科技的应用,促进文创产品研发的跨界融合,建立全系产业链条。
期间取得了多项国家级、省级单项荣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文化建设高水平发展的需要,青博科研人才短缺等问题日渐突出,逐渐陷入地方博物馆“专业性不足,存在类同性,缺少参与性”的同质困境。
2020年,随着青岛市“博物馆之城”建设提速,以及青博扩建项目被列入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作战任务,青博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在审视自身实际、借鉴国内外博物馆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青博确定了建设研究型和参与型博物馆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思路,筑牢博物馆发展根基,提升文化服务质量,以适应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和文化服务的“供给侧改革”趋势。青博转型道路中的探索与实践,对于地方博物馆发展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研究型博物馆的建设
研究是博物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2011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要求“省级以上博物馆 和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研究水平和能力达到与普通高校基本相当”,近年来,对博物馆研究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了倡导建设研究型博物馆的高度。
2021年5月由中宣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推动研究型 博物馆建设“②诸多国内外博物馆的成功案列也证明了学术研 究在支撑博物馆业务发展和功能发挥方面的重要性。
比如大英博物馆1984年主办的展览“莲与龙:中国纹饰”,就是基于研究中国艺术史的西方学者杰西卡·罗森的重要研究成果[1]。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中的所有获奖展览无一例外都来自于对展品和展览主题的学术研究,这些研究同时对展览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拓展、文创产品开发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青岛市博物馆现有藏品121799件(套),其中三级以上文物9504件(套)。2010至2019年全馆共发表专业类文章170余篇,承担省市级重点课题9项,出版图书10部,但是与藏品相关的深度研究论文却占比不高;而作为地方综合地志类博物馆,有关地方史的研究成果和课题更是阙如。为了提高馆藏资源研究水平,为原创展览、社教宣传和文创产品开发等提供创意源泉,真正发挥地方博物馆的文化建构功能,青博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首先,加强藏品研究,由物及史、及文化、及展览,增强博物馆原创展览和社会教育、自媒体传播、文创产品开发等系列功能的学术厚度。
展览在深入研究馆藏刘墉书法作品及其它相关藏品的基础上,将展品置于大的历史与家族背景之中进行展示和叙述;并以展览为契机筹办了 “刘墉国际学术研讨会”及编撰了论文集,与期刊《中华书画家》 合作推出刘墉特辑及研究文章,将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微信小程序的语音导览和重点藏品解读篇的微展中,将刘氏廉政家风讲座列入“五进”宣讲, 以刘墉卡通形象为基础,设计开发了17种集实用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文创产品,充分发挥了学术研究在博物馆协同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在第一、二步稳固推进的同时,青博迈出了共建基地、推动博物馆研究扩圈升级的第三步,与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胶东五市市级国有博物馆联盟,分别签署了《全方位合作框架协议》,“开展业务领域的合作、联合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业务技术人员培训” 。
目前青博正在着手进行的古琴研究保护项目,就是共建基地的成功先例。该项目缘起于2013年在青博开启的“博琴雅韵”古琴社教活动。
2018年,为了进一步利用馆藏古琴、琴谱资源为地方文化服务,青博携手青岛张薇诸城派古琴艺术交流中心,共建古琴研究传习基地,共同策划古琴研讨 会、编校古琴教材,进而推动了青博在2019年与湖南省博物馆的合作,共同开展馆藏古琴保护修复项目,并于2020年启动了古琴保护数字化课题的方案编制。
其次,通过项目负责人制,实现专业人员优化配置。为调动现有专业人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青博打破现有的开放部、展览部、文保部分立的组织结构,采用项目负责人制度。
青博的所有业务项目,均根据当年业务工作的重点和需要设立,以策划原创展览或社教品牌活动为目标,对涉及到的历史、文化、展品等进行研究,做到一个项目带动一整条业务链,形成全方位全过程联动,将展览、活动、传播、文创整体打包设计。
项目负责人由馆内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及研究能力的人承担,既是负责藏品的研究员,又是主持展览的策展人,还是社教宣传的总抓手。他们同时负责馆内员工的培训工作,如目前正在进行的文物考古系列培训课程,初期包括考古学概论、山东地区考古学概论及美术考古学概论等内容,培训对象主要为负责展览、社教及讲解的非专业学科背景的业务人员。
实践证明项目负责人制极大地调动 了现有专业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带动了博物馆业务的蓬勃开展,成为建设研究型博物馆 的制度法宝。
研究型博物馆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馆研究水平的提升,2020年在各类专业刊物发表深度研究性文章23篇,完成省市级立项课题2项,新立项课题3项,其中馆藏文物研究均占到60%以上。“青岛市博物馆藏清康雍乾瓷器初步研究”首次对馆藏500余件(套)清康雍乾三代瓷器信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结合历史文献及其他文博机构藏品进行对比研究,为日后馆藏瓷器的展示、保护修复、文创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对国内清康雍乾瓷器的研究和收藏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山东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馆藏明代纪年铜器研究”对山东博物馆、 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的明代纪年铜器进行梳理研究,计划按照历史年代首先建立起山东地区明代纪年铜器文物信息库,为下一步深入研究、文物保护奠定基础。根据形制特征进行的研究,可为山东地区各类文物鉴定、辨伪提供标尺。
三、参与型博物馆的建设
建设研究型博物馆是青博转型升级的起点,其最终落脚点仍是在公众服务上。随着为公众服务理念的发展,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学者、管理者认识到了建设参与型博物馆的重要性,开始把建设为公众和社会服务的参与型现代化博物馆作为博物馆发展的目标。
所谓参与型博物馆,即“一个观众能够围绕其内容进行创作、分享并与他人交流的场所”,其目的是“既能满足观众对积极参与的需求,又能传播馆 方的使命,推广其核心理念[2]”。
对于博物馆而言,根据参与程度的深浅,有四种可行的参与模式:贡献型,即博物馆引导观众提供有限的、指定的实物和想法,并适时地参与进来,而整个过程由博物馆负责;合作型,博物馆邀请观众积极参与到项目的制作中来,但项目从头到尾都由博物馆负责;共同创造型,社区成员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合作,而且项目目标的确立和项目的运行都要基于社区利益, 招待型,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将其部分设施和资源转借给公共团体或观众,帮助他们制定并实施自己的 项目活动[3]。
国内比较典型的参与案例是首都博物馆的“读城——追寻历史上的北京城池展”,该展览最大的亮点在于探索青少年教育展的参与运作模式,在项目中邀请中小学生参与展览的策划、布置及讲解,使得展览更具有亲民性和可参与性。
展览中一面由纸盒组装而成的高大城墙,由北京多所中小学校的学生亲手搭建,并在墙砖上留下他们的稚嫩笔迹,部分城砖附有与城池相关的小问题,观众需要抽出城砖才能在背面找到答案,“提问一互动一查看一解答”的参与模式再一次丰富了观展体验[4]。
由此可见,博物馆“公众参与”的基础在于平 等的交流与对话,参与的目的在于共同构建文化价值,参与的前提在于资源共享,参与的方法多元且包容,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社交媒体平台,也可以纯粹是线下的活动,而且不仅仅体现在展览、教育项目,还可以是在藏品征集、保管、研究等层面。
青博自2008年免费开放后,在引入个人、群体、社会参与博物馆项目策划方面做了多次尝试,为参与型博物馆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2015年和2019年分别推出的原创展览“抗战记忆: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特展” “山海永辉:庆祝新中国成立暨青岛解放70周年展”,均通过媒体征集,以市民 “贡献型”参与的方式,展出了来自民间的藏品,丰富了展览内容。
2018年,为全景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青岛的变迁,青博与青岛市广播电视台共同发起,并联合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妇联、市总工会、市文明办,开展了 “美丽青岛40年”大型全 媒体寻访体验活动。
随后,完全以市民捐展的改革开放以来有故事、有时代特色、有文化价值的实物与影像资料为主体,在青博推出了 “美丽青岛40年展”,是一次邀请市民“合作型”参与博物馆展览 的有益尝试。
2020年青博正式明确提出参与型博物馆建设理念,将探索的步伐加大,使其贯穿于各项业务工作中。
7月,在“一花一世界:丝路文物海报接力展”中加入了 “丝路市集”场景设置,招募市民在场景中着要求服装设摊售卖原创产品,令观众宛若行走于历史情境中。
9月,青博首个以6至12岁儿童为主要目标观众的“会讲故事的博物馆”儿童展开幕。展览引入志愿者、儿童策展并担任讲解员,配合展览设计的“沉浸式话剧体验”完全由社会演艺团队策划,编剧、演员皆由社会招募,这种全新的参与型展览模式激发了媒体和观众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持续推动了展览的热度。
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青博推出了 “青博手礼”文创智造云平台,公众通过扫描二维码便可个性化定制上百款专属文创产品,通过鼓励公众个人创造和参与互动,提供参与型博物馆带来的个性化体验。
2020年以来,青博推出的原创展览全部根据设计需要,分别引入相关领域研究专家、志愿者、学生等参与策展;新增研学和青少年教育项目均与青岛名师工作室和社会教育机构合作;探索与社区开展“馆区共建”,基于社区利益,根据社区需要,帮助社区制定并实施自己的文化项目建设,目前主要为巡回展览、历史文化讲座等,以促进青岛文博资源均衡化共 享,提升文博事业服务城市文化建设的能力。
此外,青博在线上的展览、讲座等也全面发力参与型博物馆探索,得到了社会公众的热情呼应。
参与型博物馆也应该发挥好城市核心馆、龙头馆的作用,带动同区域、同城博物馆共同发展,更重要的是,这种参与应该是双向和共赢的。
2020年在中国博物馆协会开展的第四次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中,青博应邀派出专家对行业馆和民办馆进行指导,借势推动了青岛博物馆城建设提质升级,为民办和行业馆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第一步,对现有基本陈列进行了内容提升和展品补充。青博现有四个通史陈列展厅,展现青岛地区从史前到1949年的发展历程,虽相关藏品资料较为系统和完整,但由于采用的是“一线串百珠”的叙事方式且展品说明过于简练、陈列时间已达11年之久,致使有观众反映展览太过枯燥陈旧。
为此,青博借 2019年珍贵文物展柜改造项目,对展览内容和展陈形式进行了补充和提升,将2008年以后征集的地方史资料充实到展览中,结合考古新发现和地方历 史研究新成果对展品说明、版面文字、讲解词等进 行了丰富。
第二步就是围绕原创展览立项和社教活动品牌建设,有计划地开展了藏品研究,研究团队既有本馆专业人员,同时也借力高校和科研机构力 量,加快了研究成果向展览、社教等全系列业务工作的转化和应用。“从清爱堂走来——刘墉和他的书法艺术展”即是这种全新模式的成功范例。
展览在深入研究馆藏刘墉书法作品及其它相关藏品的基础上,将展品置于大的历史与家族背景之中进行展示和叙述;并以展览为契机筹办了 “刘墉国际学术研讨会”及编撰了论文集,与期刊《中华书画家》 合作推出刘墉特辑及研究文章,将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微信小程序的语音导览和重点藏品解读篇的微展中,将刘氏廉政家风讲座列入“五进”宣讲, 以刘墉卡通形象为基础,设计开发了17种集实用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文创产品,充分发挥了学术研究在博物馆协同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在第一、二步稳固推进的同时,青博迈出了共建基地、推动博物馆研究扩圈升级的第三步,与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胶东五市市级国有博物馆联盟,分别签署了《全方位合作框架协议》,“开展业务领域的合作、联合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业务技术人员培训” 。
目前青博正在着手进行的古琴研究保护项目,就是共建基地的成功先例。该项目缘起于2013年在青博开启的“博琴雅韵”古琴社教活动。
2018年,为了进一步利用馆藏古琴、琴谱资源为地方文化服务,青博携手青岛张薇诸城派古琴艺术交流中心,共建古琴研究传习基地,共同策划古琴研讨 会、编校古琴教材,进而推动了青博在2019年与湖南省博物馆的合作,共同开展馆藏古琴保护修复项目,并于2020年启动了古琴保护数字化课题的方案编制。
其次,通过项目负责人制,实现专业人员优化配置。为调动现有专业人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青博打破现有的开放部、展览部、文保部分立的组织结构,采用项目负责人制度。
青博的所有业务项目,均根据当年业务工作的重点和需要设立,以策划原创展览或社教品牌活动为目标,对涉及到的历史、文化、展品等进行研究,做到一个项目带动一整条业务链,形成全方位全过程联动,将展览、活动、传播、文创整体打包设计。
项目负责人由馆内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及研究能力的人承担,既是负责藏品的研究员,又是主持展览的策展人,还是社教宣传的总抓手。他们同时负责馆内员工的培训工作,如目前正在进行的文物考古系列培训课程,初期包括考古学概论、山东地区考古学概论及美术考古学概论等内容,培训对象主要为负责展览、社教及讲解的非专业学科背景的业务人员。
实践证明项目负责人制极大地调动 了现有专业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带动了博物馆业务的蓬勃开展,成为建设研究型博物馆 的制度法宝。
研究型博物馆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馆研究水平的提升,2020年在各类专业刊物发表深度研究性文章23篇,完成省市级立项课题2项,新立项课题3项,其中馆藏文物研究均占到60%以上。“青岛市博物馆藏清康雍乾瓷器初步研究”首次对馆藏500余件(套)清康雍乾三代瓷器信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结合历史文献及其他文博机构藏品进行对比研究,为日后馆藏瓷器的展示、保护修复、文创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对国内清康雍乾瓷器的研究和收藏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山东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馆藏明代纪年铜器研究”对山东博物馆、 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的明代纪年铜器进行梳理研究,计划按照历史年代首先建立起山东地区明代纪年铜器文物信息库,为下一步深入研究、文物保护奠定基础。根据形制特征进行的研究,可为山东地区各类文物鉴定、辨伪提供标尺。
三、参与型博物馆的建设
建设研究型博物馆是青博转型升级的起点,其最终落脚点仍是在公众服务上。随着为公众服务理念的发展,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学者、管理者认识到了建设参与型博物馆的重要性,开始把建设为公众和社会服务的参与型现代化博物馆作为博物馆发展的目标。
所谓参与型博物馆,即“一个观众能够围绕其内容进行创作、分享并与他人交流的场所”,其目的是“既能满足观众对积极参与的需求,又能传播馆 方的使命,推广其核心理念[2]”。
对于博物馆而言,根据参与程度的深浅,有四种可行的参与模式:贡献型,即博物馆引导观众提供有限的、指定的实物和想法,并适时地参与进来,而整个过程由博物馆负责;合作型,博物馆邀请观众积极参与到项目的制作中来,但项目从头到尾都由博物馆负责;共同创造型,社区成员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合作,而且项目目标的确立和项目的运行都要基于社区利益, 招待型,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将其部分设施和资源转借给公共团体或观众,帮助他们制定并实施自己的 项目活动[3]。
国内比较典型的参与案例是首都博物馆的“读城——追寻历史上的北京城池展”,该展览最大的亮点在于探索青少年教育展的参与运作模式,在项目中邀请中小学生参与展览的策划、布置及讲解,使得展览更具有亲民性和可参与性。
展览中一面由纸盒组装而成的高大城墙,由北京多所中小学校的学生亲手搭建,并在墙砖上留下他们的稚嫩笔迹,部分城砖附有与城池相关的小问题,观众需要抽出城砖才能在背面找到答案,“提问一互动一查看一解答”的参与模式再一次丰富了观展体验[4]。
由此可见,博物馆“公众参与”的基础在于平 等的交流与对话,参与的目的在于共同构建文化价值,参与的前提在于资源共享,参与的方法多元且包容,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社交媒体平台,也可以纯粹是线下的活动,而且不仅仅体现在展览、教育项目,还可以是在藏品征集、保管、研究等层面。
青博自2008年免费开放后,在引入个人、群体、社会参与博物馆项目策划方面做了多次尝试,为参与型博物馆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2015年和2019年分别推出的原创展览“抗战记忆: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特展” “山海永辉:庆祝新中国成立暨青岛解放70周年展”,均通过媒体征集,以市民 “贡献型”参与的方式,展出了来自民间的藏品,丰富了展览内容。
2018年,为全景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青岛的变迁,青博与青岛市广播电视台共同发起,并联合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妇联、市总工会、市文明办,开展了 “美丽青岛40年”大型全 媒体寻访体验活动。
随后,完全以市民捐展的改革开放以来有故事、有时代特色、有文化价值的实物与影像资料为主体,在青博推出了 “美丽青岛40年展”,是一次邀请市民“合作型”参与博物馆展览 的有益尝试。
2020年青博正式明确提出参与型博物馆建设理念,将探索的步伐加大,使其贯穿于各项业务工作中。
7月,在“一花一世界:丝路文物海报接力展”中加入了 “丝路市集”场景设置,招募市民在场景中着要求服装设摊售卖原创产品,令观众宛若行走于历史情境中。
9月,青博首个以6至12岁儿童为主要目标观众的“会讲故事的博物馆”儿童展开幕。展览引入志愿者、儿童策展并担任讲解员,配合展览设计的“沉浸式话剧体验”完全由社会演艺团队策划,编剧、演员皆由社会招募,这种全新的参与型展览模式激发了媒体和观众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持续推动了展览的热度。
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青博推出了 “青博手礼”文创智造云平台,公众通过扫描二维码便可个性化定制上百款专属文创产品,通过鼓励公众个人创造和参与互动,提供参与型博物馆带来的个性化体验。
2020年以来,青博推出的原创展览全部根据设计需要,分别引入相关领域研究专家、志愿者、学生等参与策展;新增研学和青少年教育项目均与青岛名师工作室和社会教育机构合作;探索与社区开展“馆区共建”,基于社区利益,根据社区需要,帮助社区制定并实施自己的文化项目建设,目前主要为巡回展览、历史文化讲座等,以促进青岛文博资源均衡化共 享,提升文博事业服务城市文化建设的能力。
此外,青博在线上的展览、讲座等也全面发力参与型博物馆探索,得到了社会公众的热情呼应。
参与型博物馆也应该发挥好城市核心馆、龙头馆的作用,带动同区域、同城博物馆共同发展,更重要的是,这种参与应该是双向和共赢的。
2020年在中国博物馆协会开展的第四次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中,青博应邀派出专家对行业馆和民办馆进行指导,借势推动了青岛博物馆城建设提质升级,为民办和行业馆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青博主动联合青岛100家博物馆推出了 “青岛博物馆城建设成果展”,邀请其中6家博物馆馆长联合青岛新闻网直播平台举办了 “馆长直播带货”活动,公众参与人数约7000人次,使疫情期间博物馆 效益实现了最优化。
青博还积极参与“胶东经济圈文化旅游合作联盟”,成立了 “胶东五市博物馆联盟”,初步建立起胶东五市博物馆资源共享平台,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推动参与型博物馆建设,助力滨海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
参与型博物馆重新唤回了对人的尊重,不再把观众当做量化处理的对象,而是用心地与每一位观众建立个性化的关联,时刻把社区、城市及与公众相关的议题记在心间,吸引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中来。这与国际博物馆智库(MuseumID)关 于未来博物馆的理想模型之一不谋而合:兼具舒适、 意义和趣味,也是参与型博物馆的目标所在[5]。
四、结语
面对公众对公共文化机构的认可及公共文化机构带来的社会效益,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应该有更多的能动性、创造性。
地方博物馆要明晰自己以地方为导向的定位,提高专业研究水平,结合社会生活和当地议题,建立独特的、多元的生活文化[6];积极创造平等、多元且包容的参与环境和形式,与公众及社会机构紧密联结和互动。
建设研究型博物馆,为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为公众参与创造正确的价值导向;建设参与型博物馆,践行转型升级的理念和目标,也为博物馆专业研究提供创新思路和力量源泉。如果转型升级后的地方博物馆,能让城市的居民与外来人员都对博物馆产生依恋,因博物馆的服务而对自身价值、 城市精神和地区文化产生认同感,那么,便可以说其运营是成功的。
作者简介:
邱玉胜,男,青岛市博物馆馆长,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管理、文化遗产保护。
史韶霞,女,青岛市博物馆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学、博物馆教育。
参考文献:
[1]杰西卡•罗森.蓮与龙:中国纹饰[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 社,2019.
[2]妮娜•西蒙.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时代[M].杭州:浙 江大学出版社,2018.
[3]同[2].
[4]王思渝,杭侃.观看之外:十三场博物馆展览的反思与对话[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
[5]秦晴.一个理想的参与型博物馆一以英国惠康典藏为例[J]. 博物院,2017.
[6]赵慧君.独特性与参与性:面向未来的地方博物馆[J].博物 院,2020.
注释:① 引自国家文物局官网:http://www.ncha.gov.cn.
(责任编辑:李勤/见习校对:范炜)
上一篇:博物馆短视频服务策略
下一篇:对当下智慧博物馆建设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