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资讯首页 > 新闻资讯 > 博物馆资讯

市级博物馆如何做好馆校共建工作?

点击次数:2715次       2022-10-30 17:28:00       作者:admin       来源:

教育是塑造民族、国家灵魂的重要方式。博物致知,博物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职能,且在青少年教育中发挥着尤为凸显的作用,这一点已为博物馆界及教育界共同认可并重视。双方的有机结合,将在培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品格,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效应,也是文化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馆校共建一直是东莞市博物馆教育工作中的重点。莞博长期与各教育单位共同探索馆校共建模式,尝试携手优化学校教育体系、丰富教育内容,消融馆校之间因为教育模式上的结构性差异导致的对立,建立稳定有效的互补关系。莞博致力于发挥双方特有优势,完成资源的有效配置,创新各类教学模式,合理协调政、馆、校、师、生、家六方参与者,推动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

▌平台搭建

莞博根据自身客观条件搭建起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合作平台,有效推进馆校共建工作。莞博深知,搭建平台须与教育主管部门,即“六方”中的“政”互相理解、达成共识、实现合作,使“政”成为馆校沟通的有效媒介。
2018年起,莞博作为中心场馆参与莞城区“两馆一厅”美育特色实践项目,在覆盖市级平台教育共建的基础上尝试打造区级精品共建模式。莞博为此模式专门设立“周五共建日”,连续两年周五接待莞城9所小学,场馆内提供定制教育课程,校园内输送各类流动展览和专题讲座,教育目标明确、教育环节科学合理,有效实现区级共建工作的常态化、高频化。莞博宣教部全体教育人员连续两年被莞城区宣教文体局授予“‘两馆一厅’美育特色课程优秀课外辅导员”称号,此共建模式成为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亲密共融的典范。
2014年3月21日,莞博与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联合举办“东莞历史教育平台”会议,创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新模式。全市60多所中学的历史中心组成员、历史学科带头人、历史科组长以及历史教师近150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就今后如何建设和利用这一平台、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达成广泛共识,并当场与31所中学签署了“共建协议”。莞博整合馆藏资源、开发出一系列共建展览、讲座、活动,开放并输出大量博物馆教育资源。

2014至2019年间,“东莞历史教育平台”先后三次举行共建工作阶段会议,阶段性推进莞博与全市中学多向、多维、互联互动的立体共建网络建设,配合相应的工作制度,为深入开展各类共建活动提供了坚实保障。
莞博还通过其他各种方式与市内各级院校建立合作共建关系,截至目前,莞博已与市内61所幼儿园、小学、初高中、高校达成共建协议,学校一致认可将莞博作为“东莞历史教育实践基地”。市一级的“大平台”、街镇一级的“中平台”和馆校之间的“小平台”有机结合,政、馆、校、师共同合作设计、投放、共享了大量成体系的特色课程、教育读本、专题讲座、实践活动和线上教育内容,同时,莞博也培训和培养了大量在校教师和博物馆专业教育人才,实现了馆校共建工作的专业化、常态化。

▌教育策划

在馆校合作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东莞市博物馆作为教育服务的提供方,精准把握自身教育生态位,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教育策划范式:区别于传统校园教育的特征,发挥博物馆在历史文化和藏品上的优势,设计出内涵丰富、活泼生动、寓教于乐的教育内容;把控“质”的高度,不刻意追求“量”的多少,突出连贯性、全面性和严谨性;实现教育方法多元化和创新性,有机结合观看、想象、说教、活动、合作等行为。

多年来,通过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莞博为馆校共建设计了大量分类别、成体系的教育内容。其中,莞博组织、参与编写的东莞乡土历史读本《古代东莞》获2015年东莞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成果评选“教材成果”类一等奖,莞博组织开发的该课程相关PPT课件14个、微课件52个应用于初中教学;与东莞市莞城教育管理中心合作编写的《莞城历史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应用于莞城9所小学的综合实践课;莞博依托“吉祥四宝”卡通形象IP创新开发了8个特色教育课件、15个历史教育短片和1个人偶互动讲座,线上、线下多渠道投放,广受师生喜爱。“四宝”课程上线东莞市教育局“慧教育网”,供广大学校、家庭观看使用。

“吉祥四宝”系列历史教育短片


莞博开发的“考古是个什么鬼!”“抗日英雄蒋光鼐”“居廉居巢绘画艺术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等7个流动展览在东莞市40余所学校巡展近百次,广受师生好评。流动展版为0.9米*2米的挂轴,整个展览只需一辆小车就可以装载,运输便利,在学校走廊或者任何一个公共空间都可以悬挂布展,学校借展率很高。其中“考古是个什么鬼!”流动展创新使用考古漫画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取得了优异的传播效果。

莞博编写的《古代东莞手工册》(综合版)(考古版)投放使用8590本,为学生们学习历史知识提供了寓教于乐的优质教材,《古代东莞手工册》与流动展览“考古是个什么鬼?”作为先进社教成果登上《中国文物报》。教育实践项目“莞盐实验室”和“古东莞人的衣橱”,题材新颖、探究性强、寓教于乐,收录入中国博协社教专委会会刊《奇妙博物馆》。“探索古代东莞之旅”教育活动项目获得2017年广东省“博物馆优秀青少年教育项目”优秀奖。

为了充分拓展共建渠道,莞博还依托“我参观我体验”博物馆教育项目,开辟了最新资讯“快递寄送”服务,开展前为共建学校寄出互动体验券,及时发出最新的社教互动体验邀请。“我参观我体验”博物馆教育项目获2014年广东省“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称号。

莞博近年来更大胆尝试引入有资质的社会第三方来助力馆校共建。2019年起与东莞青年国际旅行社达成一致,共同开发针对小学中高学龄段学生的莞城文化研学活动“莞城故事”,馆方培训旅行社辅导员开展博物馆研学,实现文旅融合推广馆校共建教育的模式,有效提升博物馆社会教育承接能力。

▌来馆进校


莞博也十分注重“馆”与“校”和“生”的直接接触,即“馆员进校、师生来馆”。这有助于直观地展示博物馆的魅力和价值,了解学校的各类情况。面对面交流搭配调查问卷投放,可以让莞博及时收获师生的反馈,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估、改进。过去几年里,莞博与共建学校在校内、馆内合计开展了223场各类文博讲座和教育活动,莞博独树一帜地采用文物标本做教具,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探知热情。许多的教师因此对文化历史知识和博物馆事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加入莞博志愿者行列,并在“志愿者学堂”品牌活动担任主讲嘉宾。“志愿者学堂”系列活动被评为2016东莞市优秀文化志愿者服务示范项目。

莞博还发挥博物馆专业特长,多次联合东莞市各教育单位开展历史文化相关的教育比赛,其中联合东莞市教育局历史教研室共同举办“‘古代东莞’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建设微课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市共建学校的52名历史老师参加;面向全市初级中学举办的“古东莞风情”手工制作大赛,每届甄选出超过40件获奖优秀作品并进行展示。

▌师资培养


在馆校共建的过程中,东莞市博物馆通过多种途径吸引学校教师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发现博物馆教育资源的价值所在,同他们在教育目的和方法上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同时为教师们提供职业成长机遇和优质教育资源——这样方能使“六方”中的“师”成为馆校共建的积极推动者。2014至2021年,莞博培训全市共建大中小学、幼儿园历史教师和综合实践教师260人,向各校提供馆编历史书籍1万余册,为馆校共建夯实了师资基础;2019年3月在松山湖实验中学开展的“馆校共建”展示课研讨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市的300余名历史学科科组长和老师。

同时,东莞市博物馆注重自身教育队伍建设,莞博教育人员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教育人员通过学习专业教育知识,考取教师资格证,更好地把握博物馆课程设计、实施、评估等工作,有效提高博物馆教育工作质量,正面影响公众参与体验度。

▌家馆合育


家长可谓是孩子教育的“第一教师”,家长的教育观直接塑造孩子的受教模式和效果,当下家长们非常重视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希望他们能够参加一些有助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教育,家长这一动机为馆校共建工作提供了助力。但是如何让家长准确认识到馆校共建的意义、为孩子参与馆校共建项目提供支持,是博物馆需要动脑筋的。东莞市博物馆不光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将精品教育内容直接推送给家长,还通过各类亲子活动将家长请进馆里。


自2013年起,莞博开展了包括“扇传风雅”“陶你欢喜”“朝珠DIY”“梅瓶的后现代生活——白瓷装饰活动”“壶中有道”“品游老东莞”“古东莞人的衣橱——贯头衣的制作”“纸鸢翻飞共清明”等一系列共计64个亲子专题活动1587场,吸引多达4.5万名家长和孩子参加。亲子活动不仅让家长同孩子一起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了解博物馆教育的价值所在;同样重要的是,亲子活动使博物馆得以直接接触家长,开展交流,进一步了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需求,打通了“馆”与“家”之间的界限。

东莞市博物馆在过去多年的馆校共建工作中产出了大量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建立了特色体系和品牌,夯实了群众基础。未来,莞博将继续致力于提高馆校共建工作,创新教育方法,提高内容质量,扩大受众群体,为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贡献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