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资讯首页 > 新闻资讯 > 博物馆资讯

如何突破中小博物馆教育工作困境?

点击次数:1261次       2021-12-20 16:00:00       作者:admin       来源:

内外兼修:突破中小型博物馆教育工作困境

杨 畦 /东莞市博物馆

图片

摘要:

近年来,全国省级以上博物馆通过增设教育研究部门、打造教育精品项目、以现代科技创新教育形式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提高博物馆教育工作质量。然而,其所投入的大量资源与人才力量是中小型博物馆难以企及的。面对困境,中小型博物馆可考虑对内深耕自身教育资源,对外充分理解教育对象,尝试结合国内外博物馆教育理念和研究实例,从工作者素养、学习环境、教育活动质量、创新实践课程、展览教育项目和馆际经验交流等多维度进行提升,尽可能更高质量地发挥中小型博物馆的社教职能,履行博物馆被赋予的社会职责。





本文讨论的国内中小型博物馆涵盖市、县、区级博物馆以及各种非营利专题博物馆,具有规模较小,辐射区域在市一级行政层级以下,人员编制和财政支持有限等特点。部分私人博物馆、规模较大但辐射范围较小、财政支持充分但辐射区域不足的个例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一、中小型博物馆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


2015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博物馆条例》(国务院令第659号),将“教育”提升至博物馆开展业务工作目的的首位,认同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首要任务,也是对社会的责任。博物馆学界一直强调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不仅符合现代博物馆运营理念和目标,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近两年,全国省级以上博物馆几乎都在原部门设置的基础上改组或新成立负责博物馆教育研究事务的部门,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体系。同时,博物馆教育服务的细腻程度也日趋明显。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中,不仅设立新技术工作区域,还针对性地招聘了专职技术人员。新类型的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会深入展览中,了解公众的需求,为公众教育的实现提供帮助和支持[1]。然而,大型博物馆的部门设置、资源投入和人才梯队建设,是一般中小型博物馆难以企及的。


在公众教育上升为博物馆首要职能后,中小型博物馆一线讲解员的身份逐渐向教育人员甚至是博物馆教师转变。不仅要精研基础讲解工作,还要持续提升博物馆课程研发、教学工作比重。在实践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业界一直苦恼讲解员“临时工”化,在中小型博物馆的讲解员队伍中,这种情况更为明显,且因招募条件有限,拥有高学历者或博物馆相关专业人员通常任职考古、地方史、藏品研究等岗位,以至于教育阵线常年缺乏研究力量。部门设置上也难以像大型博物馆那样运用多部门执行公众教育的细化分工。另外,中小型博物馆的藏品和资金相对匮乏,教育产品的研发难度较高。


面对如此困境,本文尝试讨论如何基于深耕自身教育资源、充分理解教育对象来提升国内中小型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质量,从而更好地履行博物馆的社会责任。


二、中小型博物馆教育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两个问题


(一)深耕自身教育资源是中小型博物馆教育工作从“量”到“质”的必经之路


中小型博物馆多数为综合展示区域历史文化、风土民情和自然生态的市、县、区级博物馆。据统计,这类博物馆在我国博物馆总数中占比大,通常被视为地方区域文化发展的窗口平台和关键坐标[2]。然而这类博物馆面临上文中指出的客观环境,大众和媒体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开展教育工作时也显得困难重重。


为了突破这种困境,很多中小型博物馆直接“借用”大馆教育项目的构成、活动形式,来开展各种教育工作,实现“量”的达标。但如果缺乏对本馆实际活动目标、实施环节、可操作性及受众特点等要素的研究,效果就会十分有限,在课程设置上也很容易偏离本馆特色。


因此,中小型博物馆开展教育工作需紧密结合自身特色资源,努力实现博物馆教育专业化和特色化。掌握专业理论是教育者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在此之上,通过恰当的教育方式将目标知识向公众传播,这两个步骤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中小型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系统地进行博物馆教育理论的学习,深耕本馆区位特点和文化属性,研究本馆教育工作的特色发展方向,调查本馆所在地域受众适合的学习模式,进而开发出主题突出、内容新颖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从重“量”向重“质”转变,彰显中小型博物馆的地域性特征和区域社会价值。


(二)充分理解教育对象是中小型博物馆科学开展教育工作的必备环节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育的一个特殊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①青少年作为博物馆教育的主体对象,也是最稳定的参观群体,博物馆应当积极主动、尽心竭力为他们提供一个符合其身心发展和个体独特性的社会教育平台。


一般认为青少年是儿童和成人之间的过渡期,对未知事物充满求知欲,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思想方面的引导对其将来有重大影响,并在品格和人格形成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这要求博物馆教育执行者细化分析并解读青少年的背景信息和认知需求,策划、设计并实施主题鲜明、目的性强的个体对象教育活动[4]


教育心理研究表明:童年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抽象道理不易理解;少年期抽象思维已有较大发展,但通常需要具体感性经验作为支持。个体心理机能的发展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由喜、惧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


所以博物馆在执行教育项目时,全程都应充分考虑青少年的阶段性特征,结合本馆特色文化,利用自身特有的资源真实性、开放性、丰富性等优势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博物馆教育服务,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国内外博物馆一直在探索更为贴近青少年需求的教育模式。早在1989年,英国青少年国家教学课程就重点提倡小学大量使用实用资源,这对于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全面发挥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在本世纪初,美国有70%的博物馆组建专业团队负责教育项目,约90%的博物馆可以向学校提供从幼儿到高中的教育项目,具有突出代表性的博物馆均开设学生辅导服务,每年服务时间至少100小时[5]


国内博物馆也积极倡导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第二课堂”的地位及作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编撰故事性讲解词、制定未成年人教育活动计划书,为其开启一扇红色文化学习之窗[6];中国国家博物馆出版了适用于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博物馆读本;山东博物馆设计开发了博物馆校本课程共四大门类12门课程[7]


只有真正理解青少年的学习需求以及中国现行教育模式,在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搞“一刀切”,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才能设计更为合理的博物馆教育课程及活动,真正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

三、中小型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提升手段


在博物馆日常教育工作中,深耕自身教育资源、充分理解教育对象表现在提升教育者素养、创设场馆学习环境、积极提供社教服务、重视原创教育项目、打造特色实践课程等方面。


(一)提升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素养


国内外教育工作成果突出的博物馆都拥有工作能力强且分工明确的教育部门,包括公众教育部、教育推广部或者教育服务部,而中小型博物馆编制有限,人员结构固化,具有诸多现实困难,针对此项短板,可以考虑提升讲解员的教育教学能力,使之能担负起博物馆教育者的重担。


针对这一点,东莞市博物馆做出了有效尝试——组织所有讲解员参加全国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讲解员可以选择报考幼儿园、小学或者中学教师,参考人员尽可能覆盖三个学段。幼儿园教师的考试科目设有《综合素质》与《保教知识与能力》、小学教师的考试科目为《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则在小学教师的基础上增设一门《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在《综合素质》的笔试科目里,要求掌握的文化素养包含历史、科学、传统文化、文学、艺术常识等,较贴合博物馆教育人员所需的知识结构,另外所考查的信息处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也需一线工作人员所必备。《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科目中重点考核的教学设计部分更是为讲解员提供了一个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博物馆课程设计的明确目标。最后面试环节中,考场现场备课、试讲、答辩也相当考验讲解员在课程设计、语言表达、应急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一年的学习,本馆宣教部7名工作人员中有5名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并在之后的教育工作实践中,所有参考人员的专业素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获得教师资格证的人员能更好地把握博物馆课程设计工作,对导入、新授、练习、巩固、总结、作业等课程设计环节了然于心,较大地提高了博物馆课程设计的工作效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会自然地针对教学目标一一呈现教学内容,授课水平明显提升。此项实践证明,讲解员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将有效提高博物馆教育工作质量,也正面影响着公众参与体验度。


(二)由“教育环境”向“学习环境”转变


目前,博物馆界对于教育的理念仍在不停地探索和更新。时下先进的理论和观点认为:博物馆应从由上而下的灌输性教育机构逐渐变成主动参与互动的一个学习的场所,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也应从施教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逐步转化为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引导观众、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已经成为许多发展较快的博物馆的工作重点,这类工作强调的是角色定位的转换,一种博物馆由输出型教育向引导学习转变的改革。大英博物馆将教育部的名字更改为学习部[8]。2016年12月29日,故宫博物院成立“教育中心”,英文译名为“Learning Center”。


在创设场馆环境这个问题上,中小型博物馆需要整体营造一个适宜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且具备可持续的吸引力。单向输出型的教育方式并不适用于博物馆环境,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在走进教室前,他并非一无所知,而是具备相当经验的,因此提倡公众进行研究性学习,参与情景教学和合作学习。中小型博物馆需以启发式教育为主要拓展方向,营建有利于激发公众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结合本馆特色和人员情况,提供高参与度和协作率的教育活动。在打造博物馆学习环境的过程中,东莞市博物馆尝试精简教育活动场次,提升教育活动质量,活动课程产出周期不低于1个月,力求让公众在每一场活动中感觉到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体会到该场活动的特别之处与积极意义。曾经有一位观众评价:“虽然东莞市博物馆很小,但是它的活动很精致,各个环节设想得很周到,背景知识也丰富。”


(三)更加积极地提供社会教育服务


博物馆教育是实现社会教育的一种途径,隶属于社会举办类型,具有终身性。不论儿童或老人,都可以在博物馆接受持续性的教育。虽然中国的博物馆从诞生至今已存在了一个多世纪,但其终身教育的职能,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高科技时代才尤为凸显,单一的、阶段性的学校教育在就业及公众精神需求面前略显单薄。公众持续学习和接受教育的需求必然促使自身找到一种或多种有与之相应的渠道来满足。博物馆作为以公益为主的拥有大量教育资源的公共文化设施,无疑是社会公认的提供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因此,博物馆的资源开放程度尤为重要,全方位、多渠道地为公众提供学习机会,是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必然要求。中小型博物馆应突破场地限制,尽可能常态化并多渠道地在场馆外开展社会服务项目,比如到校服务、社区活动、教材外借、出版博物馆教育读物、设置网络教育资源中心等,通过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与公众保持紧密联系,力图提供“精细化”和“个体化”的教育服务。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型博物馆由于大众关注度相对较低,向外界推介服务项目需更加积极主动。


与之相应的,中小型博物馆应当树立更加开放的运营意识,在经费使用上,向维系馆民互动、创造文化亲和力的社教项目适当倾斜,让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使体量不大的场馆能更充分地履行社会职责。


(四)馆校合作开发地方特色综合实践课程


2015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文物博发〔2015〕9号)。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并在主要任务中提出“将文物保护利用常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完善中小学利用博物馆学习长效机制”。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又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上述文件对于博物馆与学校教育提出指导性意见,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为提高青少年思想与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完善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以契合基础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国家战略提供指导。


目前由于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博物馆教育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同时,由于应试教育压力较大,学校无力与博物馆建立密切且深入的合作机制。因此,博物馆完全依托自身馆藏资源制作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类课件,在学校应用和传播方面较少能达到项目设计的初衷。


而综合实践课程是中小学的教学要求,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9]。因此,笔者倾向于中小型博物馆协助校方开发所需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该课程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发展需要,将日常生活中普遍关注或发现的问题提炼为主题活动,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多学科交叉运用,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性课程。学校为了开发出多元化、高质量的综合实践课程,需要寻求众多社会资源,而博物馆擅长基于实物的教学,并且注重从对象观众“熟悉”的物品着手,利用探究、体验、制作等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来引发他们的共鸣。


因此,博物馆会是学校优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以及执行的协助者。2020年起,东莞市博物馆与东莞市莞城教育管理中心合作研发“莞城地方历史文化综合实践课程”。


该课程在设计过程中集合了莞城区各小学校方的需求与意见,将课程分为“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先辈”“先辈的生活”“先辈的文化”四个单元共14节课,由博物馆宣教部4名工作人员与莞城区10名综合实践课教师共同编写完成。该系列课程以莞城区各小学周边的地域文化、历史沿革、名人名物为切入点,既符合当下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又彰显了博物馆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


(五)打造高质量的展览教育活动


展览是博物馆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博物馆大部分与公众的互动项目都与展览相关,传统形式的博物馆往往将展览中的藏品展示视为创造社会影响力最主要的方式,人力资源有限的中小型博物馆通常会合馆之力打造一个原创精品展览。但很多时候,大家可能会忽略展览评估的一个重要原则:一个高品质的展览是与专家共同创造,一个完整的展览是与观众共同完成。即便藏品再丰富再珍贵,单靠展览本身难以给予观众高质量的参观体验、实现鼓励观众参与和学习的目标,展览与观众的交流需要能把展览进行拓展和延伸的优质教育活动作为润滑剂。


何谓优质的教育活动?契合展览主题、内容和形式,能较大程度地提升展览品质,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能从该教育活动中深刻反映出该博物馆的使命和价值。教育活动是现代博物馆运营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座馆综合绩效的关键指标[10]。在博物馆事业起步较早的国家,博物馆每年举办教育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是考核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将“公众教育”与“公众服务”视为博物馆职能的核心要素,对于每一个展览都特别重视其拓展和延伸。苏州博物馆打造的“苏博云看展,再造云课堂”,为国内博物馆展览与教育活动紧密配合的优秀案例之一,涵盖动眼观展览、动耳听讲座、动手互动游戏、动心知识鉴赏。


展览与展览教育是不能划等号的,打造高质量的展览教育活动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于中小型博物馆的原创展览,更应把握机会打造精品展览教育,并依托馆际交流的平台向外输出,以提升本馆的社会和业界影响力。目前国内鲜有中小型博物馆以合馆之力打造教育活动的案例。


(六)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科学吸收经验


馆际间经验交流是各博物馆工作理念进步、业务能力提升的必要手段。尤其对部分处于发展期的中小型博物馆来讲,更有学习先进经验的需求。2018至2019年,省级以上博物馆对于提升教育工作采取的如增设专业教育研发部门、全馆专家合力打造教育项目、利用高科技和多媒体进行互动教育等一系列举措,使得博物馆教育工作突飞猛进。但由于各场馆硬件设施、经费投入、人员配置、运营模式、交流平台等情况不同,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应避免脱离自身实际,盲目照搬照抄,止于表面,流于形式。中小型博物馆可尝试成立教育研究组,抽调研究人员与社教人员联合开发教育项目,利用有限的人力提升博物馆教育活动质量,避免教育活动只停留在表面形式;高度重视展览教育,在规划各展览项目之初,就对用于展览教育的经费和人力做好统筹规划;可派员向先进场馆申请长驻业务学习,结合自身实际探索更先进的工作理念和方法;上级单位可考虑适当组织所辖中小型博物馆开展学术交流、评选优秀教育案例等活动,推动各种类型、各种体量的博物馆齐头并进。


除此之外,中小型博物馆需结合其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进程,引领公众认识过去,回应当下。充分调研地区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此基础上,规划博物馆展示和呈现的主题内容,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反映和承载城市、区县文化积淀,成为展现当地特色的一张文化名片。

作者简介:杨畦,女,东莞市博物馆宣教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公共教育与传播。


①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来源: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l.

参考文献:

[1] 李莎.浅谈博物馆社会教育队伍构建——以国家博物馆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2(4):33-37.

[2] 罗丽诗.浅谈我国西南地区地方性博物馆新手讲解员的自我提升[C].广西博物馆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博物馆致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广西博物馆协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第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161-165.

[3] Pedersen S. Personality formation in adolescence and its impact upon the psycho-analytical treatment of adults[J]. Int J Psychoanal,1961,42:381.

[4] 雷鸣霞.博物馆教育在青少年社会角色认知中的作用[J].中国博物馆,2015(1):77-81.

[5] 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 苏春生.“第二课堂”何以受孩子欢迎——记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EB/OL].(2021-1-28).http://www.ncha.gov.cn/art/2021/1/28/art_722_165539.html.

[7] 中国新闻网.两部委发文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EB/OL].(2020-10-19).http://www.chinanews.com/gn/2020/10-19/9316691.shtml.

[8] 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72.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7-9-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

[10] 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D].上海:复旦大学,2012.


0